非遺文化之窗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一聲聲時而悲壯、時而蒼涼、時而婉約、時而高亢的秦腔調子,裹挾著西北黃土地的氣息,如烈酒般熏得人面紅耳赤、熱情奔放,就這樣不知不覺卷走了我的聽覺。
聆聽著、品味著,我就忍不住想探尋秦腔的出處。原來,作為我國漢族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秦腔主要流行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區。它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民間歌舞,以關中方言為基礎,尤其是受周秦民歌、漢代樂府、唐代梨園法曲影響,使其藝術源遠流長。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得名;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故又稱梆子腔。
明清之際,秦腔由陜西商人傳入中原,以及華東、華中、華南一帶。秦腔鼎盛卻是清乾隆時期,因秦腔名旦魏長生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而讓秦腔一度成為戲壇“盟主”,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地劇種。
秦腔因流行區域而演變成了不同流派,比如在陜西境內,東部的叫東路秦腔(同州梆子)、西部的叫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部的叫南路秦腔(漢調秦腔)、關中北部的叫北路秦腔(阿宮腔)、西安一帶的叫中路秦腔(西安亂彈)。近半個世紀以來,東西南北四路秦腔的發展趨于停滯,有被中路秦腔碾壓的趨勢。
再看其唱腔,秦腔粗獷樸實、寬音大嗓、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既具慷慨激越的風格,又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優美動聽。唱腔主要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明朗的感情。板路唱腔均用真嗓,只有彩腔用假嗓演唱,顯得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難怪有人稱其“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
秦腔的表演技藝多樣,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等。秦腔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主要是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極富節奏感,輔以三弦、二胡、笛子等;武場基本使用打擊樂器,主要有暴鼓、干鼓、堂鼓、梆子等。秦腔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共十三門,稱“十三頭網子”,各自有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式。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亂彈”,是“形亂而神不亂”。
值得一提的是秦腔臉譜,莊重、大方、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涂為主、烘托為副,極少用過渡色。繪制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并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秦腔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神話等。傳統代表劇目有《春秋筆》《八義圖》《和氏璧》《哭長城》《鍘美案》《白蛇傳》《法門寺》《長坂坡》《三滴血》《趙氏孤兒》《火焰駒》,現代劇目有《祝福》《西安事變》等。作為西北人民重要的娛樂形式和精神財富,秦腔已成為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少文人墨客陶醉在秦腔藝術中,比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隨康熙在山西平陽(今臨汾)看過秦腔演出后,感慨“秦聲秦態最迷離”;1924年,大文豪魯迅先生在西安觀看秦腔后,題寫了“古調獨彈”匾額;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贊美秦腔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2006年,秦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無愧中華戲曲史上的璀璨明珠,慷慨激昂、蒼勁悲壯、氣勢磅礴,不僅吼出了秦人的魂,也唱出了八百里秦川的千年風情!
(作者系湖北省荊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上一篇:為啥總有人“爹味”十足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