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澳門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
作為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澳門回歸后已經深深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為指引,社會穩定祥和,文化氣韻深厚而多元。
因工作關系,我多次往返于內地與澳門,每一次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總能在別致的建筑與熙攘的人群中,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韻律。這種韻律,蘊含于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之間,鐫刻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中。這里的一磚一瓦、一廟一堂,皆是時光饋贈的文化記憶片段,也是澳門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活力的真實寫照。
澳門歷史城區以舊城一帶為核心空間,依賴相鄰的街巷、廣場聯結而成,其中包括20多座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中西建筑。這些建筑或是飄散檀香的中式廟宇,或是高聳莊重的天主教堂;既有嶺南風韻的民居院落,也有歐式情調的樓宇。每當我在清晨或傍晚時分散步,耳畔傳來的粵語閑談和葡語悄聲,彌漫在空氣中的中式茶香和西式咖啡沁香,都使人仿佛在經歷一場跨越數百年的對話。
佇立在西南端的媽閣廟古樸莊嚴,靜靜守望著港灣的潮汐。媽閣廟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以奉祀海神媽祖而聞名。廟宇依山而筑,布局錯落,石階蜿蜒而上,每一殿、每一閣都保留著傳統建筑的細膩與匠心。清晨,常見當地居民前來上香祈愿,裊裊檀香煙與輕拂的海風相混,空氣中彌散著獨特的寧靜與溫暖。正是這份代代相傳的信仰,使媽閣廟得以在數百年風霜中依然神韻不減。
據傳,葡萄牙人當年踏足澳門之時,正是從媽閣廟前登陸——“Macau”之名由此而來。這樣的歷史淵源,不僅標記了地名的誕生,也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起點和源泉。媽閣廟所代表的,是中國沿海信仰體系的根脈,更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回響?;貧w以來,澳門積極弘揚媽祖文化,每逢媽祖誕辰紀念日更有熱鬧非凡的慶典,讓古老廟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為鮮明的文化生命力。
如果說,媽閣廟是這片城區內中式傳統文化的鮮活底蘊,那么大三巴牌坊,則是西方宗教與藝術在這片土地上的壯美烙印。
大三巴牌坊是昔日圣保祿大教堂的前壁遺存,其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初。當年,耶穌會士將歐洲文藝復興風格與東方元素融匯于這座教堂的建筑設計中,使其成為遠東地區最宏偉的天主教堂之一。時光流轉,1835年的一場大火將宏偉的教堂幾近化為灰燼,僅余獨自矗立的前壁石刻,形似中國牌坊,于是俗稱“大三巴牌坊”。
佇立于此,抬頭仰望那高約27米的花崗巖構件,五層分布的精美雕刻把歐洲宗教圖像與本地特色融為一體,頂部的十字架凝視湛藍蒼穹。夕陽西下,余暉柔和地打在牌坊之上,將冰冷的石刻鍍上一層溫暖的金色。許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在此駐足靜觀。我曾觀賞這里舉辦的文化展演——燈光下的牌坊化身為巨大銀幕,映照中西方藝術的交織,而音樂聲、舞蹈姿態、流轉光影,都讓這座遺跡煥發出跨時代的勃勃生機。大三巴牌坊早已超越廢墟與殘垣的身份,成為澳門人的精神地標,見證著城市在中西交融中重生、壯大。
自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對歷史城區的保護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心血。一方面,以立法和規制為基礎,對包括媽閣廟、大三巴牌坊在內的歷史建筑進行精心修繕、定期維護和嚴格監管;另一方面,著力于整體風貌與文化生態的統籌規劃,使這片城區成為多元文化交匯的舞臺。伴隨國家戰略與區域協同發展進程的深入推進,“一國兩制”為澳門的文化生態輸入持續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澳門歷史城區將愈發鞏固其世界文化遺產地位,不斷織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巧妙關聯,將融合與傳承的內核推向新的高度,讓澳門這顆南海明珠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陳柳岐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上一篇:首屆青少年科普視聽大會將落地巴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萍季W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