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窗
“禽鳥百獸一身帶,真假難辨驚滿堂。”口技藝人冠絕古今的表演躍然紙上,令人仿佛置身于聲音編織的奇幻世界。
口技,又稱“口戲”,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表演技藝,屬雜技的一種。表演者運用口腔模仿鳥鳴獸嘯、自然風雨、市井喧囂等世間萬物的聲音,同時配以表情、動作進行表演。
口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古人為狩獵,模仿動物叫聲引誘獵物,這便是口技的雛形。《史記》記載,真正意義上的口技起源于春秋戰國,公元前298年,齊國孟嘗君夜闖函谷關,就是靠一位門客模仿雞鳴聲,引發群雞啼鳴,守關吏便隨即打開城門,孟嘗君才得以逃離秦昭王的追捕。到兩晉時代,模仿虎嘯龍吟、鸞鳳和鳴成為士大夫一種飄逸清高的姿態,并出版口技專著《嘯譜》,為口技在后來成為雜技藝術中一種獨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礎。
宋代,口技藝人開始在茶樓酒肆活躍、走堂會,直至傳入宮廷,以藝術表演形式流傳社會。據史料記載,每逢宋徽宗生日農歷十月十二,朝中必舉行慶典,“集英殿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效百禽鳴”即指口技,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后邊。
明清時期,口技已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北京口技迅速發展,從單一的模擬發聲,發展到用多種聲音串成一個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藝人表演口技不僅有禽言獸語,而且有市聲鄉談,既有對自然萬籟的模擬,也有對社會情態的模擬。藝人在圍屏外表演的口技叫“明口”,躲在圍屏里表演的口技叫“暗口”。清人林嗣環在《口技》中敘述了一位口技藝人,模仿出遠處犬吠、丈夫囈語、小兒啼哭聲、刮風聲、潑水聲……眾聲一齊發出,聽眾為之驚嘆不已。
民國時代,口技藝人張昆山十分擅長學各種鳥叫,號稱“百鳥張”,其作品《百鳥爭鳴》便是一絕,成為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開口笑”尹士林大膽創新改革口技,由幕后走上舞臺與觀眾面對面,站在話筒前表演,運用面部表情和各種動作,將口技變成了視聽藝術。
20世紀中葉,口技藝術在技巧和內容上均日臻完善,模仿火車、汽車、飛機等具有現代性標志的事物,拓展了聲域和內容。口技傳承人牛玉亮對口技創造出雙呼吸、雙發聲的技巧,賦予口技新的生命。
口技將扎實的基本功與表演藝術巧妙結合,聲情并茂、惟妙惟肖。節目富有生活情趣,藝術感染力強,易使觀眾產生共鳴。代表作品傳統節目有《二鳥爭食》《百鳥爭鳴》《推小車》等,新創節目有《百萬雄師過大江》《勝利大閱兵》《歡樂鑼鼓》等。
我國的口技表演藝術家曾為30多個國家來訪大使表演,并多次赴東南亞、歐美等地表演,受到各界高度評價與贊譽。我國口技演員到羅馬尼亞演出,學云雀叫,結果引來一大群云雀,在觀眾頭頂上盤繞飛翔,鳴叫不已,博得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還有一次到柬埔寨演出,面對西哈努克親王、莫尼克公主表演群狗掐架,結果引得附近狗群打起架來,狺狺(yín yín)狂吠,一時難以制止。口技表演藝術家逼真的模仿令人拍案叫絕。
如今,口技表演用途越來越廣泛,不僅用于相聲、小品、評書、東北二人轉等曲藝和地方劇種節目,還使用在手影戲、皮影戲、音樂廣播劇、影視劇的配音、擬音等各種藝術表演中。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口技表演藝術家以唇齒演繹世間千聲,用才華照亮世界,一場場鮮活的視聽盛宴展現了他們精湛的技藝,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上一篇:這四個山楂食用誤區,別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