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3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至今已22年。踏上科幻創作這條路,可以說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
童年閱讀為我種下科幻的種子
童年時代,我非常喜歡讀書,經常在圖書館一坐就是一天。就是在圖書館,我對科幻相關圖書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有圖文并茂介紹科學的《少年科學畫報》、講離奇故事的《奧秘》《飛碟探索》、單行本科幻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神翼》《五萬年前的客人》。書中神奇的科學技術、美好的人類未來都深深吸引著我,在我的心里種下了科幻的種子。
有一件事我記憶深刻,在小學四年級,班主任問大家長大后想要干什么,我回答“我想成為宇航員,去開拓太空”。這個回答在今天的孩子看來可能很普通,但在30多年前的一個小鎮上,還是引起了同學們的一陣嘩然。大概是因為那時我看了許多科幻書,宇宙、太空及未來都成了我意識深處的一部分,這是我未來踏上科幻之路的根本條件。
首篇發表作品堅定我的科幻之路
20世紀90年代,中國互聯網剛起步,但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開始接觸一種完全不同的社交模式——BBS(網絡論壇),這是一種極為簡陋的終端模式,看上去就像是DOS(磁盤操作系統)模式的界面,依靠鍵盤操作,瀏覽文章也是通過極簡的文本框模式。
BBS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幻之路的窗戶,讓我找到了許多有共同愛好的伙伴,也讀到了更多科幻小說。
充分交流是極好的觸發條件,很多機會都是在交流中產生的。幼時的閱讀培養了我對科幻的熱情,BBS則讓這種熱情開始發酵,讓我產生了創作科幻小說的沖動。
直接的觸發則是1998年的《科幻世界》雜志征文。當時,我的兩個同學組建了清華大學科幻協會,想要搞活動,恰好《科幻世界》雜志也想在北京組織一次活動。于是,《科幻世界》雜志就在清華大學舉辦征文活動。
為了投稿,我寫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說《歷史》。這篇小說有一萬字,講的是后羿射日,其實是外星人來地球的一次事件。這篇小最終獲得了征文三等獎。這似乎是個不錯的結果,但我同寢室同學寫的一篇只有一千字的小說,卻得了一等獎,還被刊登在了《科幻世界》雜志上,我感到很不服氣。于是,我就開啟了漫長的寫作投稿之路,一直到2003年研究生畢業。
從1998年到2003年,我大概創作了10篇科幻小說,遺憾的是都沒能發表,只能放在BBS上供網友觀摩批判,至今它們仍舊“躺在”水木清華BBS科幻版的精華區里。一個人的創作,如果得不到正向反饋,熱情可能會慢慢消退,直至消失殆盡。
但對我來說,好運氣在我畢業前夕降臨了——我的科幻小說《最后的游戲》被發表。還記得當時是在實驗室里接到了《科幻世界》雜志的電話,我心情非常激動。如果沒有這次發表,可能我畢業之后就不會繼續從事科幻創作。它像是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科幻創作之路上。
在中國科幻發展黃金期堅持走下去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創作科幻小說對我來說是一件樂事,這是在科幻仍舊冷門小眾時,我能保持創作熱情的最重要原因。
同時,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我的少年時代,有許多由鄭文光等老先生創作的科普型科幻作品,為我打開了科學的大門,他們的創作正呼應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浪潮。當我進入大學校門后,互聯網的興起無疑為我開始創作鋪墊了道路。此后,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和科技上的不斷進步,為中國科幻發展提供了社會土壤,而我的工作經歷,也給我的自由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如今,中國的科技發展正從追趕變為領先,這反映到文化上,也必然帶動科幻創作進一步繁榮。因此可以說,當下正是中國科幻發展的黃金時期。能夠在這個黃金時代,為中國科幻貢獻一份力量,對我來說是一種榮幸。
我想,我會在科幻創作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去擁抱中國的明天,世界的明天,人類的明天。我也非常期待,同時感到榮幸,能夠和眾多科幻同仁一起,走出中國的科幻之路。
==============================
人物名片
江波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副主席。2003年發表首篇作品《最后的游戲》,目前累計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說70余篇。2012年開始發表長篇科幻小說,代表作品《銀河之心》《機器之門》。曾9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4次榮獲全球華語星云獎金獎,科幻作品《命懸一線》提名2023年世界科幻文學雨果獎。其作品設定硬核新穎,是中國“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
上一篇:致敬孩子們心中的“數學爺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