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毛夢囡
2月17—18日,中國科協在北京召開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九次會議。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工作報告中介紹,2024年,中國科協協同推進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積極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推動設立“全國科普月”,1127所科技館、749個流動科技館、1418輛科普大篷車等骨干陣地全年接待近1.5億人次。豐富高質量科普供給,面向領導干部、青年科技人員等重點人群,每月舉辦高端科普講座。推進網上科普,加強科技前沿、科學辟謠、應急科普服務,“科普中國”旗艦平臺累計傳播超1958億人次。
在推動健全社會化科普服務體系方面,2024年全國科普日開展20余萬場活動,第一時間開展防汛、防震減災科普。暑期,中國科協協同共治科技館“黃牛”倒票,踐行科普為民。開發高校企業院所展陳設施科普功能,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組織逾500萬名科技工作者開展“惠民興縣”志愿服務。
此外,中國科協以厚植家國情懷為重點,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推動“科學大師宣傳工程”等活動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推出系列專題片和叢書,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
萬鋼強調,2025年,中國科協將研究編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6—2030年)》,聚力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大幅提升目標。
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科協2035行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組織凝聚工程、思想鑄魂工程、人才托舉工程、學術薈萃工程、產學融通工程、科普促進工程、智庫集思工程、開放合作工程等八大重點工程和21項重點舉措。《綱要》提出,到2035年,科協組織建設全面覆蓋科研機構和廣大科技人員,有效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主要學科領域的全國學會、在華國際科技組織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思想策源中心和科技人才匯聚平臺,科協系統功能合理配置,成為能發揮重大獨特作用的學術平臺、融創樞紐、科普陣地、科技智庫,成為與世界科技強國相適應的卓越、賦能、創新、包容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在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