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胡利娟
2月20日,觀鳥志愿者在密云水庫調節池拍攝到一只佩戴衛星定位器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經查閱監測追蹤數據軌跡,確認這只白尾海雕是2023年1月由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并于同年2月17日在懷柔水庫放歸的個體。而今年也是它在“傷愈歸隊”后首次回到北京。
據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副主任田恒玖介紹,這只白尾海雕是2023年1月在懷柔湯河口被發現的。救護時其體況較差,雖無明顯外傷,但存在消瘦、脫水癥狀,救護中心的獸醫診斷為輕度營養不良,瘦弱且輕中度脫水。經過治療康復,至當年1月30日其身體狀況已經顯著改善。為了確保它能重新適應野外生存環境,1月31日起,該白尾海雕轉入救護中心的大型猛禽訓飛籠舍,在低人為干擾的環境中進行飛行和自主覓食等放歸前的適應性行為訓練。經過兩周的“特訓”,救護中心評估認為該白尾海雕已具備放歸野外的條件。最終,于當年2月17日成功在懷柔水庫實施放歸。
為了研究白尾海雕的遷徙規律及野外適應能力,救護中心在放歸時為其安裝了衛星定位器,兩年定位數據顯示白尾海雕放歸后成功遷徙至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此次觀察到其順利融入野生種群,充分證明了救護與野化訓練取得了顯著成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將繼續擴大衛星追蹤的覆蓋范圍,進一步完善遷徙通道的保護工作,更好地監測和保護白尾海雕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為它們的繁衍生息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加大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以密云水庫、懷柔水庫等重點區域為例,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水庫周邊植被豐茂,水中魚類資源顯著增加,為白尾海雕等頂級猛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和穩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如今,在懷柔、密云等水系周邊,白尾海雕頻繁現身,不僅是對北京生態保護成效的直觀呈現,更是生態系統恢復健康的有力佐證。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