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 伍洋宇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成為了這家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一時間,有關新公司的領導者、運營模式以及成立時間點等,均成為了外界想要了解的信息點。
前不久,極客公園發布的一篇對百度造車公司CEO的專訪回應了大多數問題。這名百度在新航線上的掌舵者是夏一平,在此之前,他被大家熟知的身份是共享單車品牌摩拜的CTO。
百度方面告訴界面新聞,李彥宏對夏一平的評價是:懂車、懂互聯網、有創業經驗、有技術背景、有激情、有使命感,是非常適合和難得的人選。事實上,在前述報道中,夏一平同樣表達了跟李彥宏見面時,兩人在智能汽車發展的大方向上達成了相當高的共識。
盡管百度汽車將是一家合作型的公司,但對于新公司的運營,百度已經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導者地位,吉利則更多以戰略合作伙伴及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這樣的合作模式也是為了避免傳統合資公司可能出現的決策推諉、理念沖突等造成的效率低下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百度汽車希望能夠對公司的發展速度進行有意識、有節奏的把控,既不會蒙眼狂奔,也不想在起點上被束縛太多。
選擇吉利作為合作方或許也有一部分原因出于此。百度對界面新聞表示,吉利對未來有著非常清晰的產業定位,它是目前最早提供開放的電動汽車純電平臺的公司之一,可以讓百度的技術有足夠開放的平臺進行最大化發揮。
而這種開放的文化,不僅契合百度在作為底層技術提供者時的自我定位(百度所有開源開放的技術能力也面向其他OEM),也是當前剛剛起步的百度汽車所最需要的支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僅僅將百度視作互聯網公司、將吉利視為汽車公司來理解新的百度汽車,很容易形成誤讀。
據了解,在具體執行上,百度汽車將在整體上負責端到端的服務,主導的業務線將同時涵蓋硬件和軟件,吉利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則主要在硬件方面配合百度汽車完成產品設計的相關要求。
對外界來說,百度造車是一個意料之中、順理成章的戰略推進,核心原因還是為了讓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得以落地,同時發揮在無人駕駛、智能出行等領域已經積累的技術和經驗,使其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
與市場上已有競爭者略有不同的是,百度造車有一個比商業化更具戰略性的目標,即希望普及無人駕駛技術。百度希望用一個消費者能夠接受的造價,讓L4的無人駕駛技術走向大眾市場。
在接下來的時間中,百度汽車會陸續公布產品的規劃、生產時間表,并且已經表明第一臺車所需要的合理時間可能是三年。
根據現有數據,百度的確在無人駕駛技術上走在前列。
2020年2月,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MV)公布了《2019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稱共收到了60份不同企業的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間,百度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四輛自動駕駛汽車行駛了108300英里(約合67295公里),在“脫離接觸”(自動模式被迫結束,并將控制權重新交給人類司機的情況)這一指標上處于領先地位,每1600公里“脫離接觸”0.06次,另外兩家自動駕駛運營商Waymo和Cruise則各有0.08次。
不過,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駕駛體驗的優先級或許仍排在無人駕駛功能之前。在這一點上,百度至少需要三年時間來交一份讓消費者滿意的答卷。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