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團隊的一項研究發表在斯普林格-自然旗下的《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上。該研究報告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干細胞治療能夠顯著改善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損傷。
研究認為,UC-MSC加速了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肺實性病變的消退,改善了肺的綜合儲備能力,并證實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干細胞治療可為COVID-19肺損傷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且潛在有效的治療選擇。
這篇題為《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COVID-19重癥患者肺損傷的影響: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期臨床試驗》的論文稱,該項研究是首個針對伴肺損傷新冠肺炎患者的雙盲、隨機對照II期臨床試驗。論文還介紹,本次臨床試驗的最終納入樣本量為100,是目前已公布的新冠肺炎干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中樣本量最大的項目。
關于UC-MSC在對治療組患者給藥后的表現,作者在論文中提到:“數據發現UC-MSC給藥安全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損傷中表現出改善的趨勢。與安慰劑相比,UC-MSC藥物顯著提高了肺部實性成分病變的消退。”
據了解,本次II期臨床試驗的開展,基于王福生團隊2020年8月在同一雜志發表的平行對照、非隨機、I期臨床研究結果。既往研究初步證實了,靜脈輸注UC-MSC在中度和重度新冠肺炎患者中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此外,I期試驗已經證明,經過UC-MSC治療的部分重癥新冠肺炎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顯示出一些臨床指標的潛在獲益。因此作者認為,間充質干細胞對重癥新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影響“值得進一步探究”。
論文顯示,II期臨床試驗納入了2020年3月5日至2020年3月28日期間,在武漢市的兩家醫院接受治療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大部分住院的重癥患者處于恢復期,部分處于進展期。與I期研究相比,本次研究招募的患者均為重癥患者,且病程較長、年齡較大。尤其是所有患者都有嚴重的肺損傷,在病程中需要氧氣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間充質干細胞已被美國FDA有條件地批準用于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擴大使用同情用藥”。作者認為,現在還需要進行III期臨床試驗以進一步評估對降低死亡率和預防長期肺部損傷的影響,并探索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在機制。
此次研究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武漢火神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本次試驗所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全部由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王福生、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教授謝渭芬、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教授姚晨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教授石磊、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副教授黃海、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教授盧學春、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高級統計師閻小妍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1-00488-5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