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劉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1997年,當中國著手修建秦嶺隧道之時,技術的局限迫使我們不得不向德國求助,購入兩臺價值3.5億元的盾構機,甚至這兩臺機器還不是新機。它們頻繁的故障如同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每一次都需要等待遠道而來的外國工程師前來修復,這不僅延緩了工程的進展,也深深刺痛了每一個中國工程師的心。
再到修建港珠澳大橋之際,我們再次面臨了技術封鎖的嚴峻考驗。德國威爾特公司開出了天價——一臺盾構機竟要價7億元人民幣!不僅如此,德國專家還傲慢地斷言:“再給中國工程師一百年,他們也造不出盾構機!”這不僅是經濟上的重壓,更是對我們國家尊嚴的極大侮辱。
我們下定決心自主研發!就在2008年,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盾構機——中鐵1號,誕生了!
2008年4月25日,“中國中鐵1號”盾構機在河南新鄉下線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盾構機,又名盾構隧道掘進機,是一種集高科技于一體的隧道掘進專用工程機械。顧名思義,在工作中,盾構機采用“盾構法”進行工作,“盾”,即“保護”,指它的盾殼,“構”,即“構筑”,指管片拼裝。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圓柱體鋼組件,沿著隧洞軸線一邊向前推進,一邊對土壤進行挖掘。它的殼體對挖掘出的還未襯砌的隧洞段可以起到臨時支撐的作用,承受周圍土層的壓力,有時還會承受著地下水壓并將地下水擋在外面。
盾構機工作原理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而“盾構法的靈感”我們可以從一位自然界的小巧建筑師——“船蛆”的身上來揭秘。船蛆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它們以木材為食,能夠在木板中鉆洞并居住其中。
船蛆
(圖片來源:poi-australia網站)
船蛆的前端尖銳且布滿鋸齒的殼,是它穿透木板、開辟空間的利器。這一構造與盾構機前端的巨大刀盤非常相似,而盾構機也就是利用巨大刀盤像一條鋼鐵長龍一樣轉入地下,一邊旋轉著腦袋一邊“吃掉”巖石和泥土。
盾構機的設計靈感最初是由法國工程師布魯諾爾在18世紀末從船蛆鉆洞現象中獲得的。布魯諾爾觀察到船蛆在鉆穿木板時,會分泌液體涂在孔壁上,形成堅韌的保護殼,抵抗木板潮濕后的膨脹,以防被壓扁。這一自然現象激發了他的靈感,提出了盾構機掘進隧道的原理,并據此設計的“開放型手掘盾構機”獲得了英國專利。
當我們將視線轉到盾構機的中后部,我們會發現其結構的復雜性和精巧性。盾構機的中后部集成了前盾和后盾的堅固保護,以及一個至關重要的液壓驅動系統,其中的液壓千斤頂是它動力的源泉,正如船蛆強健體段中的肌肉纖維。同時,為了讓隧道更加穩固,盾構機每前進一段距離,將會自動在隧道內壁上拼裝一環混凝土管片,而襯砌管片與隧道壁之間的空隙也要用灰漿填充,保持整體內襯層的穩定性,并防止水向隧道滲漏。
船蛆(圖片來源:藍色動物學)
在探討廢物處理方面,盾構機與船蛆之間展現了一種令人驚嘆的共鳴。盾構機內置的高效傳送帶系統,能夠在掘進過程中迅速清理產生的大量廢棄物,確保作業現場的清潔與高效。而船蛆,這種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同樣擁有高效的廢物處理機制。它們通過身體后部的特殊管道,將代謝廢物迅速排出體外,保持身體內部的清潔,這種自然界的精妙設計,不僅有助于船蛆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也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生物啟發。
中鐵隧道局大盾構機全家福
(圖片來源:澎湃)
如今,中國的盾構機不僅能夠穿山越嶺,還能穿江越海,廣泛應用于各類隧洞修建工程,甚至在中俄天然氣輸送項目中,成功完成了長江盾構工程。這一系列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盾構機技術的卓越性能,更體現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強大實力。
“騏躍號”盾構機
(圖片來源:文匯報)
2012年,中鐵裝備的第一臺盾構機走出國門,開啟了中國盾構機國際化的新篇章。隨后的幾年里,中鐵裝備逐漸成為世界知名的盾構機行業領先者,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我國盾構機將到世界盾構機的發源地和制造強國修地鐵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盾構機的發展歷程,是一段充滿挑戰與輝煌的奮斗史。這一過程不僅彰顯了中國的自主研發實力和創新精神,更展現了中國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正如盾構機在地下穩行不輟,中國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也堅定前行,筑就了國家的堅實脊梁。
上一篇:用它的樹葉擦了屁股,士兵疼到自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