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址中,人們就發現了用動物的牙齒和骨骼串成的項鏈裝飾,這恐怕是人類最早期的“寶石制品”。寶石具有美麗、稀少、耐久的特點,自然界中發現的礦物超過3000種,但可以做寶石原料的僅230多種,國際珠寶市場上的中高檔寶石不過20多種,可見礦物巖石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寶石,寶石是眾多礦物巖石的精華,鉆石、藍寶石、翡翠是寶石界的經典代表。
美麗是寶石具有昂貴價值的首要條件,寶石與光是如何作用,才擁有了璀璨的光芒呢?
火彩,令無色鉆石成為寶石之王
鉆石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但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五彩斑斕的色彩效果,這現象被稱為火彩。產生火彩的根本原因是鉆石的色散效應比較強烈。當白光通過玻璃制成的棱鏡時,棱鏡會使光產生偏折,棱鏡偏折不同顏色光的能力是不同的,導致各色光散開,這就是光的色散效應。
(光通過三棱鏡的色散效應)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色散值被用于評估材料色散效應的強弱,色散效應弱的材料,光通過后色彩分散不多,色散值低,反之色散值高。玻璃的色散值大概是0.009,而鉆石的色散值達到了0.044,相比之下,藍寶石的色散值僅為0.018。本身不具備顏色的鉆石,加上極高的色散值,呈現出的火彩令人驚艷,加上精湛的切割打磨工藝,能使得火彩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拿普通透明玻璃,切割成鉆石的形狀,也能形成比較好看的火彩。
(鉆石的璀璨光芒)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色散能力強在寶石上是好事,不過在眼鏡鏡片中或是光學鏡頭中卻是需要被校正的光學缺陷,如果眼鏡鏡片的色散值過高,物體邊緣會有彩色的邊,使用具有色散的鏡頭拍出的照片,物體的邊緣會出現紫邊。
貓眼與星光效應,光芒靈動
一些寶石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出現一條明亮的光帶,光線移動,亮帶也會隨著移動,這種光澤和貓的眼睛類似,這種光學效應被稱為貓眼效應,這類寶石又被稱為貓眼石。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貓眼石圖源:https://gemkeepers.com/
天然寶石是在復雜的地質環境中形成的,外來雜質的混入,溫度壓力的變化都會對寶石的生長產生影響,都會在寶石的內部留下一定的痕跡,這些痕跡被稱為包體。貓眼石的內部存在一組密集,且平行定向排列的纖維狀包體(好比平行分布的細密條紋,尺寸大約0.01mm至0.1mm),這些包體對光線的折射與反射,產生的明亮光帶的效果。譬如貓眼藍寶石中存在二氧化鈦(又稱為金紅石)雜質,金紅石以細小纖維的形式排布在藍寶石中,光照下便生成條狀光斑。
星光效應,就是貓眼效應的升級版,具備星光效應的寶石內部包體是交叉分布的細密纖維,光照下,多條貓眼條紋組成了星光狀的條紋。
(星光藍寶石,圖源,wikipedia)
這類效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雨天,汽車玻璃側窗經過升降后,表面會形成的細密水紋,這些條紋的作用好比貓眼石中的包體,在夜晚透過車窗觀察外邊的路燈時,會發現還有一條細長的橫向光斑伴隨著光源。類似地,當手機鏡頭不小心抹上油形成方向一致的條紋時,拍攝光源也會產生和條紋方向垂一致直的光斑(也可以是故意抹上油的,可以嘗試一下呦),這是光的散射效應,越細微的結構產生越大的散射角度:豎向條紋的橫向結構相比豎向結構要精細很多,所以在橫向產生大角度散射,形成橫向條紋。。
光源透過豎向條紋,會形成橫向的光斑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變彩效應,寶石中的天然微結構
寶石內部存在納米(100-300nm)量級的細小結構,光經過這些微結構時會產生干涉,衍射效應。形成彩色的斑點。
七彩歐珀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變彩效應最明顯的寶石當屬蛋白石,又稱為歐珀。歐珀是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下圖中為歐珀的分子排布,二氧化硅小球排列規則,小球中間有空隙,這些空隙就好比天然的微結構,能夠使得光產生衍射,產生的顏色與排列周期和光的波長有關,宏觀看來就是形成彩色的光斑。根據空隙的大小不同,對光的衍射效應也有所不同,最終表現為色彩種類多少不同的歐珀,諸如七彩、五彩、三彩歐珀。
圖源:參考文獻一
生活中衍射現象也很多,比如DVD光盤,光盤表面有一圈一圈的刻痕,這些刻痕寬約500納米間距大約是700微米,在陽光照射下,光盤表面會有彩色的光斑,這就是光的衍射效應形成的。蝴蝶的翅膀上也遍布著微結構,閃蝶翅膀具有的靚麗藍色,同樣是光的衍射效應形成的。
人造寶石出場,寶石或許不再稀缺?
美好的東西所有人都會追求,但寶石的稀有屬性,又讓大家望而卻步。現今,技術發展讓人類也能夠創造出誕生寶石所需的苛刻條件,譬如高溫高壓法制造的人造鉆石,這類方法能夠模仿自然鉆石的形成過程,通過在極高溫度和高壓的情況下將石墨轉化為鉆石。所生產來的鉆石除了能應用在工業中(鉆石硬度極高,可以制成磨料),還能被加工成寶石。類似的,人造紅寶石、藍寶石等不僅在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也讓大家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漂亮的裝飾品。
結語
下次再欣賞寶石,想必會更加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參考文獻:
[1]張蓓莉.系統寶石學[M].地質出版社,2006.
[2]曾廣策,朱云海,葉德隆.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
[3]羊國光,宋菲君.高等物理光學[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