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州網友@小羊駝在社交媒體上求助,稱自己在大陳島釣到一條有編碼的魚,好奇這條魚能不能吃,并附上了一張圖片。
根據這張圖片顯示,他釣上來的應該是一條黑鯛魚,背鰭末端處掛著一個粉紅色的標簽,上面寫著“浙海研C50”。
此事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有人說:“你把別人的論文釣上來了”,也有人說:“可能是高中生物學的標本重捕法。”大家都充滿了好奇。
12月6日,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對這條魚的來歷進行了求證。
網友釣到的魚 @小羊駝
釣到一條有編碼的魚
評論區炸鍋了
網友@小羊駝是大家口中的釣魚佬。上個月底,他到釣友們推薦的一處大陳島釣點去釣魚,收獲了這條黑鯛魚,“剛釣上來的時候還沒注意到,回家拿出來才發現帶著編碼。”
好奇這條魚的來歷,他在社交媒體上發了求助貼,沒想到引起了這么多人的關注。
這幾天,這條帖子底下的留言越來越多,有些評論非常精彩——
“吃之前聯系一下,不然人家科研樣本又少了一個。”
“聯系也沒用了,看魚的狀態,他們應該也救不活了,想想清蒸還是紅燒吧。”
“吃完了寫一篇吃后感給浙海研就行了。”
“把魚換一條,把碼釘回去,放回原水域,等著論文《物種變異史》的發表。”
“肚子剖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大楚興,陳勝王。”
“這種魚要是被大魚吃了,這個塑料片能消化嗎?”
除了這些調侃的,也有一些評論,看起來非常接近真相——
“這是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項目,研究黑鯛魚的,標志放流項目的魚,主要目的是因為黑鯛是我國重要海水經濟魚的一種,研究也是為了以后的水產養殖。”
這條魚的來歷找到了
捕抓到記得這么做
帶著大家的疑惑,記者聯系上了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確實是我們增殖放流時投放的魚苗,大家如果捕撈到,可以通過標簽上的電話聯系我們。”該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徐主任告訴記者。
近些年,漁業資源逐漸衰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每年會進行大規模的魚苗增殖放流。在放流的魚苗上進行標記,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個可以了解它的生長情況,從放流到捕撈上來時,經過了多久時間,長了多少體重;第二個看它的洄游路線,比如說在我們舟山海域放的,一段時間后可能在溫州那邊捕到了,說明它是往偏西南方向移動;最后是看回捕的數量,計算有多少魚被什么網具所捕撈,計算回捕率。”
徐主任說,如果大家釣到或捕撈到標志魚,在與他們聯系后,可以把魚裝進塑料袋,先凍在冰箱里,再用一張小紙條記下捕撈時間、地點和工具,后續會有工作人員上門領魚,“我們也會適當地獎勵,主要原則是不讓捕撈者吃虧。”
據介紹,這位網友釣到的這條黑鯛魚,是十月初才放流的,“我們有好幾個項目在放,大概放了幾萬尾。”后續進行回捕統計時,研究所需要借助公眾的力量,才能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經接到了一兩百個電話,為他們提供了捕撈信息,“大部分信息還是蠻可靠的。”
不過,徐主任也提醒大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正常的漁業生產活動中,到底有多少魚會被捕撈,請大家不要為了獎勵,特意去捕撈,這樣便失去了研究價值。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