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真正開始繁華,還是近200多年的事。一些初看不起眼的發明,真正改變了人類習性。|圖蟲創意
作者 | [英]西蒙·富迪
加班文化,自古有之。史書《國語·吳語》記載,晉國大夫董褐為保全疆土免遭吳國屠戮,夜以繼日同吳王夫差談判。
但這樣的情況畢竟還是少數。因為在古代,夜間照明不太方便,午夜安全更是沒有保障。所以古代常有宵禁文化。
中國明清時的“夜禁”,規定得更加明確:一更三點敲響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點敲響晨鐘后才開禁通行。在宵禁時間內,僅疾病、生育、死喪可以通行。違者笞打少則三十、多則四十下。
如此一來,古人想要加班就受到了很大阻礙。為破解如此困境,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一群人,發揚無畏精神,用他們畢生的精力,發明了一些能夠幫助加班族安全回家的神器。
煤氣街燈
——夜再黑,也不怕
安裝路燈之前,包括在倫敦這樣的城市夜行都是很危險的。路燈讓人們覺得天黑之后出門,安全有了更多保障,從而保證了各大企業加班文化的繁榮昌盛。
最早提出燃氣照明的是一位德國發明家,他叫弗雷德里克·阿爾伯特·溫莎。他的夢想,就是照亮倫敦的街道。1803年,溫莎在斯特蘭德大街上的蘭心劇院的一次演講中示范了煤氣照明,并在同一年申請了專利。
1806年,溫莎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一篇論文解釋他對燃氣照明的想法。第二年,為了提高知名度以吸引國王喬治三世的注意力,他在蓓爾美爾大街和圣詹姆斯公園之間沿著卡爾頓宮花園的墻壁上放置了燃氣燈以慶祝國王的生日。
煤氣街燈剛被研發出來時,很多人對它的照明技術持懷疑態度。托馬斯·羅蘭德斯于1809年,繪制了這幅帶有諷刺意味的《蓓爾美爾大街的煤氣燈一覽》圖。那時候,電燈還沒有被發明。|圖蟲創意
溫莎首先用自己家的爐子產生煤氣,然后利用燃氣照明將圖案打在房屋的墻壁上。不久后,他在蓓爾美爾街的一側從圣詹姆斯大街到科斯塔大街之間安裝了13個燈柱,同樣通過埋在人行道下的木制管道從他的家中供氣。
這樣,蓓爾美爾大街成為世界上第一條燃氣照明的大街,被旁觀者稱為:“非常超乎尋常的光輝?!钡?,燃氣燈只能照亮燈柱周圍幾米的范圍,燈之間仍舊有黑暗的區域。
1813年12月31日,威斯敏斯特大橋被煤氣燈點亮。街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導致很多公司競爭鋪設煤氣管道和安裝街燈的許可。15年的時間,幾乎全英國各大城市都被點亮了。
1816年,巴爾的摩市成為美國第一座使用煤氣照明的城市,1820年,法國巴黎緊接著也安裝了煤氣燈。到1823年,40000個煤氣燈照亮了倫敦346千米的街道。至此,夜路加班,不再是夢。
中國最早出現煤氣街燈的地方是上海,當時的上海人稱街燈為“賽月亮”。|圖蟲創意
腳踏自行車
——路再遠,也能到家
然而,加班人群中總有些離家遠的。為全力支持這一群體的加班工作,發明家們又研發出了腳踏自行車。
其實,到底是誰發明了自行車恐怕永遠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文獻記載最早提出自行車概念的可能是17世紀末的羅伯特·胡克,據說他乘坐一種帶輪子的交通工具在倫敦街道上飛奔。
第一個完整記錄的現代自行車的前身是德國的德雷辛(一種老式腳踏車),可以追溯到1817年。但是這種車型非常粗糙,需要腳在地面上不斷移動來驅動。不過,還是吸引了不少人來仿制它,人們稱之為“玩具木馬”。
第一輛真正意義的由旋轉腳踏板驅動的自行車很可能是由蘇格蘭鐵匠柯克帕特里克·麥克米倫在1839年制成的。當然,具體的細節仍舊很模糊,不過通常認為他就是自行車的發明者。據說他的自行車由木頭制成,輪子帶有鐵框。前面的輪子可以操控方向,后面的輪子很大,通過連接桿由腳踏板驅動。這種自行車很重,腳踏板靠前,通過前后往復運動來控制。
麥克米倫設計的腳踏車有個很大的后輪,可以用來彌補傳動的不足。|來源網絡
1842年,格拉斯哥的一家報紙報道了一個“設計新穎獨特的腳踏車”撞到一個行人,騎車人因為造成這起事故被罰了5先令的事情。麥克米倫的一位后人約翰斯頓聲稱麥克米倫就是報上所說的騎車人,盡管這是不是真的也不清楚。
麥克米倫從沒有為自己的設計申請專利。1846年,一位來自蘇格蘭拉納克郡馬哈格的發明家加文·達澤爾很大程度復制了麥克米倫的設計,以至于很長時間人們認為他才是自行車的發明者。不過這段時間,麥克米倫的名字又被提了出來,他現在正享受“自行車發明者”的稱號。
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自行車以平均每年50多萬輛的速度增長,中國成為真正的自行車王國。|來源網絡
碎石路
——路面平整,順風到家
自行車有了,寬敞的路面也該有了。約翰·勞登·麥克亞當是一個蘇格蘭埃爾的貴族,他在年輕時就對道路非常感興趣。他成功修建的第一條道路是在他自己的莊園上,位于阿洛韋和梅波爾之間。
1787年,他成為蘇格蘭東南部低地埃爾郡收費公路的托管人。在這段時間,他對道路的興趣已經變成了一種癡迷。1816年1月,麥克亞當又當選為布里斯托爾測量師,為收費公路信托管理240千米長的公路。不久,他成為了34家信托的托管人,并且全心投入公路建設技術中。
他向議會提出改善道路的建議,三次為議會道路調查提供證據。1819年,他寫了兩篇有影響的論文:“有關現有公路建造系統的評論”和“科學化維修和保護道路的實用論文”。
據說,麥克亞當不僅改善了路的表面,而且曝光了收費公路信托基金的腐敗。|來源網絡
麥克亞當指出,公路應當直接平整到土地里,但是要高于周圍的地面和地下水位。寬度9米,路面呈拱形,中心比路邊緣高7.6厘米,這樣水可以流入路兩旁的溝渠中。公路最底層深20.3厘米,由尺寸不大于7.6厘米的碎石組成。上面一層深5厘米,由尺寸在1.9厘米以下的碎石組成。不允許使用可滲透性材料。
施工時,坐著的工人用小錘將石頭敲成重量小于170克的碎石,而監管員則拿著秤來稱量和檢查。石頭的大小非常重要,表面的碎石必須比一般車輪寬度小。這些石頭要仔細而均勻地撒在路的表面,一次一滿鏟,這樣這些碎角石才能形成一層堅實的路面。由于過往車輛會碾壓路面,所以不允許有路面的黏結。
這種“碎石路”的筑路方式快速經濟,立刻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除此外,麥克亞當還堅持對公路進行智能管理和定期的維護,這一觀點也影響深遠。他希望成立一個中央道路管理機構,有一個帶薪的不會被賄賂的專業官員對道路負責。塔瑪克柏油碎石,為致敬麥克亞當而得名,在1902年由一位來自威爾士的土木工程師和發明家埃德加·珀內爾·胡利獲得了專利。
中國在20世紀初創用泥結碎石修筑路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級配路面。|圖蟲創意
國道
——離家再遠,也能從容出行
為了照顧工作地更加偏遠的上班族,第一條聯邦資助的高速公路建于1811年到1837年。它就是著名的美國國道,它的建造使得美國地區間的遙遠距離不再不可征服,幫助這個年輕的國家把偏遠的地區都凝結在了一起。
在美國的建國初期,新國家的龐大面積和快速通信的缺乏使得實現整體性和共同性的目標非常困難,特別是對西部新開發的拓荒區。托馬斯·杰斐遜和喬治·華盛頓都認為需要修建一條橫跨阿拉巴契亞的公路,貫通坎伯蘭、馬里蘭和俄亥俄河。最終在1806年3月29日,美國國會批準了這個項目,杰斐遜總統簽署了建造國道的法案。
第一條16千米的公路向西延伸,合同在1811年簽署,建造在1813年完成。7年后,公路已經達到了西弗吉尼亞的惠靈,而后停止了建設。這時的公路總長1319千米,有郵車開始沿這條線路提供服務。向東,到了1824年,公路已經延伸到了巴爾的摩。
美國國道的建設,不僅為體力勞動者和手工匠人提供了工作,而且創造了眾多的商業機會。|圖蟲創意
在這段時間,國道成為了美國第一條使用新興的碎石鋪路的公路。小聚居點、商店、馬廄、旅館和酒館沿著公路迅速出現,而像賓夕法尼亞的尤寧敦和華盛頓·西弗吉尼亞的惠靈則成為了商業中心。公路本身匯集了不少流行的名字,比如“國家派克”,最有名的莫過于“主街”了,這個名字已經融入流行文化。
漆得鮮艷的大篷車以每天25千米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將糖、咖啡和各種主食送到東部定居者的手中,再將邊境生產的物品運回。這一盛況,成了眾多加班愛好者的福音。
可以說,就是因為這些發明家對于科技發明的由衷熱愛,才帶給了今天的我們可以加班的便利。不過生活不易,日常嘆氣,就算再愛加班,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中國的國道標志,一般以紅底白字、G開頭的國家高速編號路標。|來源網絡
文章摘編自《突破 工業革命之道》
突破:工業革命之道
[英]西蒙·富迪
譯者 董曉怡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年11月
78.00元
對于現代社會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成為了歷史書中的一頁,然而它所產生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卻從未停歇……
本書選擇了工業革命時期(1700-1860年)一百項代表性發明創造,數十位杰出工程師、發明家革新歷程,百余幅珍貴史料圖片+工程示意圖,見證ta們如何用突破性創新的方式改變世界的格局。
未來的科學技術還將帶來一輪又一輪的創新與變革,從歷史角度回望工業革命,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及其規律,仍然值得現在的人們借鑒。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萍季W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