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云南大學獲悉,由中外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借助顯微CT掃描等技術,發現距今5.18億年的云南澄江生物群中若干節肢動物雙支型腿肢基部的新結構,進而揭示了節肢動物演化的復雜性。
圖中左側為使用顯微CT及三維復原技術從化石中提取的4個澄江節肢動物物種的腿肢三維模型,右側為三維建模效果圖,染成紅色的上肢是此項研究的新發現。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供圖
主導此項研究的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員劉煜告訴記者,自1909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群發現以來,國際古生物學界及演化生物學界就一直認為,早寒武紀的節肢動物腿肢類型是較為簡單的雙支型,即原肢上只附著有內肢和外肢。同時,上肢結構總是被當作甲殼動物(如蝦、蟹)及其祖先類群獨有的特征被區別對待。甚至有研究曾提出,只要是具有上肢結構的節肢動物就都是甲殼動物演化支系里的一員。
劉煜介紹,借助顯微CT掃描技術和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為核心的國際科研團隊,對距今5.18億年的云南澄江生物群中的迷人林喬利蟲、肥胖林喬利蟲、刺狀納羅蟲及異形網面蟲4個非甲殼動物支系的節肢動物的腿肢三維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顯示,上肢很有可能是一個普遍存在于早期節肢動物中的結構,而不是甲殼動物及其祖先類群獨有的特征。
此項研究中涉及的4個非甲殼動物支系節肢動物物種。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供圖
“這與國際古生物學界此前的共識是相悖的。”劉煜表示,節肢動物是目前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此項研究的新發現是節肢動物演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先前基于早期節肢動物腿肢形態的譜系演化工作都有必要重新進行編碼和分析。
“顯微CT掃描技術是完成此項研究的關鍵,也是幫助我們看清早期節肢動物身體結構的‘透視眼’?!眲㈧险f,研究表明,早在5億多年前,節肢動物的身體結構就已十分復雜,這也為相關研究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方向。
該研究由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德國慕尼黑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