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氣候變化》發表一項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使高緯度作物產量上升,但因植物感染病原體的風險上升,這些收獲量或被抵消。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可耕種土地減少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上升,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令人擔憂。氣候變化可能會直接導致全球作物產量損失,例如發生干旱,也可能間接發生,如植物病原體對作物造成的破壞。盡管植物病原體是對作物生產的重大威脅,但人們對氣候變化對其分布和豐富度的影響所知甚少。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Daniel Bebber 和同事在21世紀的未來氣候情境下,對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四種主要商品作物,以及另外8種溫帶及熱帶物種進行了建模。作者預計,總體上大多數作物在高緯度,如北美或亞歐大陸部分地區的產量會增加。
但他們也指出,在高緯度地區,與產量增加的同時,80種真菌和卵菌(類似真菌)植物病原體與溫度相關的感染風險也將上升。在一些地區如美國、歐洲和中國,病原體群落內的物種組成可能還會發生重大變化。
作者總結說,由于疾病和不熟悉的病原體增加,作物保護的負擔更大,可能會抵消產量增加的好處。病原體負擔增加的潛在可能,指出了食品安全中的一個潛在重要風險,強調了作物細致管理的需求。
相關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1-01104-8
下一篇:互聯網產業發展態勢平穩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