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李迪 陳科)5萬余畝沃野良田搭建舞臺、6500份玉米種質資源“各司其職”、中國熱帶玉米科技館開啟“時空隧道”……8月29日,由四川省農科院聯合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團體共同舉辦的“現代種業芯片成就展(玉米季)現場觀摩會”,在四川省西昌市阿七鎮玉米現代種業園舉行。
作為我國南方唯一的“國字號”制種基地,西昌玉米現代種業園區承載著西南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突破性玉米新品種培育的希望,現存玉米種質資源多達6500份。2020年制種面積5萬余畝,輻射帶動制種面積10萬畝。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四川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曉介紹,園區內種下的都是玉米試驗種子,而試驗種子和自種種子的區別在于,每一顆試驗種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必須確保其存活。“能存活的玉米試驗種子都有著各自的‘生長任務’,比如現有的主要玉米生產品種我們會對其進行抗性跟蹤,此外還會對玉米品種資源進行抗病性鑒定。”
在參觀了玉米種業園區后,與會人員穿過“時空隧道”,走進充滿科技感的中國熱帶玉米制種科技館,探尋各品種玉米的“前世今生”。“時空隧道”兩邊的大屏幕上顯示著玉米的應用價值與營養價值信息,往前走,生命之樹種子庫立于眼前,當你用手觸碰屏幕,便能“云參觀”玉米種子庫,了解最新研發、早期研發以及后期研發的玉米種質資源相關信息。
“種質資源是選育玉米新品種的‘芯片’。目前為止,我們與多家單位共同協作,已經在這個園區聚集了接近1萬份種質資源,接下來我們將保護好、利用好種質資源,鑒定出優質的抗病性種質資源,選育出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玉米新品種。”四川省農科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楊武云說。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