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令之星”——“大火”(即心宿二),會在8月、9月開始逐漸西沉。天文科普專家提示說,9月期間,感興趣的公眾可尋找一個遠離城市光污染之處,看“大火”西沉,親身體驗和感受成語“七月流火”的含義。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說,“七月流火”不是單純字面上的意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七月的天氣像流動的“火”一樣炎熱。恰恰相反,它是天氣開始變涼的信號,說明涼爽的季節就要到來。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國風》,這里的“火”,指的并不是火星,而是天蝎座的“心臟”(主星)天蝎座α星(心宿二),它是銀河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恒星之一。心宿二是一顆紅超巨星,表面看起來是明亮的橙紅色。
心宿二,在我國商周時代稱為“大火”,這個名字來源于它的顏色,古人看到心宿二的顏色會聯想到火。“大火”在古人的心目中有著獨一無二的位置,它是掛在天上的“溫度計”,是古人判斷季節的“指示星”。傳說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能夠根據它在天空的位置來判斷季節的變化。每年夏末秋初時,心宿二就開始逐漸落向夜空的西邊。
修立鵬表示,《詩經》里的“七月”,使用的是夏歷,若換算成公歷,相當于現在的8月、9月。“流”,是“西沉”的意思。“七月流火”的真正含義是:到公歷8月、9月,“大火”開始逐漸西沉,天氣逐漸轉涼。
不過,由于“七月流火”從字面上看容易被理解為天氣炎熱,因此被誤用頻率非常高。第七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七月流火”的詞條下就特別加入了“現也用來形容天氣炎熱(因人們誤把‘七月’理解為公歷7月、把‘火’理解為火熱)”的釋義。其實,除了“七月流火”這個成語外,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寒蟬鳴敗柳,大火向西流”更能體現夏末秋初“大火”的運動趨勢。
那么,如何在天空中找尋到“大火”?修立鵬建議,9月期間選擇天氣晴好的一天,太陽落山后在一處光污染小的地方,向南偏西的地平線上望去,就能找到這顆紅色的亮星,觀看它漸漸下落的過程。
上一篇:復旦大學研發可“穿”在身上的電池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