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符淙斌院士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葛全勝團隊合作,著眼于歷史氣候變化對于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影響以及古代先民對于歷史氣候變化的適應開展研究,發(fā)現(xiàn)由歷史氣候變化導致的降雪變化是造成在過去千年時間尺度上(唐至清)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坡度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研究成果于9 月8 日在線發(fā)表在《科學進展》雜志,并作被該期刊以及《科學》雜志首頁予以推薦。
“該研究為氣候變化與考古等歷史領域的深度交叉提供了新的思路。”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丁愛軍告訴《中國科學報》。
建筑是人類在一定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其最初的建造目的即是為了保護人們免受惡劣天氣或其他環(huán)境條件的不利影響。因此,建筑對于氣候變化,特別是與之相伴隨的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深刻影響應是非常敏感的。
然而,古代先民們是否以及如何在建筑設計上作出調整、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建筑功能需求變化至今仍不清楚,尤其對過去千年的時間尺度而言。
該研究基于中國古代建筑高度的氣候敏感性(土木結構),以中國現(xiàn)存唐以來北方地區(qū)木構建筑遺存和中國千年氣候重建成果為基礎,關注了過去一千多年來的溫度變化、降雪事件記載與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坡度變化相同步的波動趨勢。
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千年以來,中國古代先民為更好地適應當時、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發(fā)揮聰明才智,不斷調整建筑屋頂坡度,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百年尺度的降雪變化,維持建筑安全并減少維修成本;而此氣候變化的適應過程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部分建筑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該研究得到氣候變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省社科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h2601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wǎng)絡,與科技網(wǎng)無關。科技網(wǎng)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