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1日,《新青年》雜志刊登了北京大學教授陳衡哲的《小雨點》。此文為科學童話的早期范例,彰顯了現代知識分子試圖通過兒童文學傳播科學知識,進而推動社會整體認知結構現代化的文化使命。這種文學形式的出現,反映了現代性思潮對科學普及的滲透,也標志著兒童文學從傳統的倫理教育向現代科學教育的轉型。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科學童話開始綿延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迎來創作高峰,出現了冰子的《孫悟空人體歷險》、葉永烈的《奇怪的病號》、孫幼忱的《小傘兵和小刺猬》等一批佳作。這些作品歷久彌新,影響著一代代少年兒童讀者。
近期,由張沖主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典科學童話·低年級版”叢書面世。該套共8冊,分別是《孫悟空人體歷險》《小老鼠的隱身衣》《奇怪的病號》《小嘀咕》《夏夜有多美》《小傘兵和小刺猬》《雪孩子》《小巴掌科學童話》。
這些大家名作,不乏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跌宕起伏的敘事,亦兼具優美細膩的語言表達,均有效契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征,成功將科學知識嵌入兒童的閱讀體驗中。此外,該套書超越了傳統的科學童話模式,不僅傳遞已有的趣味科學知識,還引導兒童開拓創想性思維、展開科學探索。
該叢書故事引人入勝,敘事跌宕起伏,其中收錄的《孫悟空人體歷險》便是一部將科學與童話完美結合的杰作。孫悟空穿越胃部的“酸雨”,涉過血液的“紅河”,在脾臟的“工廠”中探秘,這些冒險的場景讓孩子們在故事中領略到人體的奧秘,也在“探險”中學會了人體生物學的知識。
“經歷學習”的理念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應用——孫悟空的探險經歷對于兒童來說是一次如臨其境的“感知學習”,使兒童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理解,極大地實現了具象化。從“頂呱呱的抽水機”到“人體化工廠”,這些形象化的比喻讓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具體,易于兒童接受和記憶。
該套書雖為經典,亦不乏敢于突破傳統科學童話范式的創想型作品。以作者張沖的《小老鼠的隱身衣》這篇童話故事為例,其巧妙地將前沿科技與兒童認知融為一體,將晦澀的科學概念化作童話中的奇妙之物。光學隱身(光線折射),熱隱身(紅外隱匿),電子隱身(雷達吸波)……這些復雜而抽象的科技元素,皆被張沖融入隱身衣的故事中。小老鼠身披隱身衣,在探險中神出鬼沒,最后在大花蛇面前遭遇“滑鐵盧”。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既感受到科技的神秘,又體驗到科學的無限可能。
不僅如此,在《愛喝水的霸王龍》中,張沖又一次展現了他將科學幻想與童真創意完美融合的構思——一只由高吸水性樹脂制成的“霸王龍”,見水而肥,栩栩如生。這個充滿科幻色彩的故事,不僅滿足了兒童對恐龍的好奇心,更將科學原理化作了兒童日常玩具中可見的奇跡。孩子們在童話的奇境中,探索科學的奧秘,感受發明的快樂。張沖的創想型科學童話拓展了科學童話的邊界,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智慧火花。
科學為骨,童話為魂。“中國經典科學童話·低年級版”叢書如今再次站在兒童文學與科學教育的交匯點上,展現了文學與科學、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其葆有經典童話的敘事魅力和教育功能,亦通過現代化的科學內容與語言藝術的創新,展現了全新魅力。這種經典與現代的結合,使其成為科學童話,乃至于當代兒童文學中一套具有標桿意義的作品。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上一篇:探秘微小病毒,繪就宏大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