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王文潔
2月15日至16日,第三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新書首發、第四屆頒獎典禮暨第五屆啟動儀式在深圳福田區舉行。百余位科幻界大咖、教育先鋒與文學新星共聚一堂,見證中國科幻新生代以筆為劍,執鋒為光,點燃文明探索的星辰征途。
活動由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深圳市委員會、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教育局、福田區文聯、知識出版社承辦,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深圳市文聯創研部、深圳市作家協會、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
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終評委員會主任邱華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劉祚臣;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相萊;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劉文斌;深圳市福田區委書記黃偉;深圳市福田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二級巡視員章海蓉;深圳市福田區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王巍;國際科幻大會“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王晉康;著名科幻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華語科幻“星云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等出席了此次活動。
科幻作家走進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
2月15日,2025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系列活動之“科幻作家采風”活動在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舉行。董仁威、王泉根、舒偉、崔昕平、陳楸帆等10余位科幻作家,與獲獎青少年代表共同走進量子科技前沿陣地,近距離探秘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尖端領域。活動中,研究院專家演示了量子比特操控實驗、量子加密技術,并圍繞“量子糾纏與時空敘事”展開跨界對話。參加活動的科幻作家表示,量子科技的超現實特性為科幻創作提供了全新靈感。活動中,科技與文學深度碰撞,助力創作者將硬核科學轉化為未來敘事,為“鯤鵬獎”作品注入更堅實的科學內核。
新書發布:第三屆“鯤鵬獎”新書包含7部作品
2月15日下午,作為2025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系列活動之二“第三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新書發布、第四屆頒獎典禮暨第五屆啟動儀式”在深圳福田深科技城舉行。
在新書發布環節,鄭軍、三豐、馬傳思、超俠、馬國賓等專家學者共同為“鯤鵬獎”書系揭幕。第三屆“鯤鵬獎”新書包含4部長篇作品和3部短篇作品合集,分別是《涅槃》《隕星》《觸不可及》《藍色眼睛》《一二三四五號前來報到》《太陽熄滅》《夜空下的文明之火》。
同時,往屆“鯤鵬獎”獲獎作品中已出版的6部作品經過封面設計、紙張升級等再次推出,也在此次新書發布會亮相,分別是《燈塔》《石碑》《首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中短篇小說合集》《遠大征程》《起點》《第二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中短篇小說合集》。
劉祚臣表示,“鯤鵬獎”正是通過挖掘科幻出版潛力、培育優秀科幻作者,為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注入新活力。王巍則強調,“鯤鵬獎”不僅是文學獎項,更是福田教育融合人文與科學的生動實踐,為青少年插上夢想的翅膀。王晉康指出,科幻創作者應穿透技術表象,直擊倫理盲區。青少年在創作中展現了對科技與人文的思辨意識,建立了獨特的科技批判坐標系。董仁威提到,青少年正處于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黃金時期,科幻文學為他們提供了探索未知、創造奇跡的廣闊天地。連續三屆“鯤鵬獎”獲得者、《遠大征程》和《太陽熄滅》的作者岑葉明認為,“鯤鵬獎”讓不可能變為現實,科幻創作給予他無窮動力,科幻作家是前瞻者。
頒獎典禮:第四屆“鯤鵬獎”評選出16個大獎
作為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終評委員會主任,邱華棟致辭并介紹了第四屆“鯤鵬獎”的評審情況。他從“鯤鵬獎”的歷程、規格、宣傳等方面總結了其取得的成績,認為“鯤鵬獎”是文學與新質生產力融合的典型案例。
自2021年創立以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已成功舉辦四屆,本屆活動聚焦“新書發布—頒獎盛典—賽事啟航”三大板塊,并首次實現“鯤鵬出海”——《太陽熄滅》《觸不可及》兩本書在海外出版發行,標志著中國青少年科幻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第四屆“鯤鵬獎”于2024年1月啟動,征集作品題材廣泛,涵蓋星際探索、人工智能、生態未來等多個領域。評審工作由邱華棟親自領銜,王泉根、吳巖等8位權威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歷經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嚴格篩選,最終評選出16個大獎、22個新秀獎,以及入圍獎。“鯤鵬獎”組委會根據投稿和獲獎情況,還評選出優秀組織獎和優秀指導老師獎。
第四屆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的部分獲獎名單:
中長篇小說組一等獎
《地球融化》 (王志軒)
短篇小說組一等獎
《時空躍遷》(楊程傲)
中長篇小說組二等獎
《冰原》 (曹暢) 《共同命運》 (史雨昂)
短篇小說組二等獎
《地球重置計劃》 (陳昊祺) 《新桃源城》 (朱奕璇)
中長篇小說組 三等獎
《點燃宇宙盡頭的篝火》 (劉冰馨) 《笑顏》 (劉喆)
《微光》 (梁家語) 《沉岸》 (李心怡)
《缸中之腦》 (劉昕雨)
短篇小說組 三等獎
《無盡的春天》 (王禹潤) 《維度宇宙》 (陳禹同)
《耀變體之殤》 (呂珈瑤) 《時光之星》 (嚴婉如)
《不死鳥》 (盧希昊)
頒獎典禮上,一等獎獲獎者王志軒和楊程傲分別發表獲獎感言。王志軒說,他的作品聚焦理想主義者面對災難時的反抗精神,強調人類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楊程傲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科幻元素創作《時空躍遷》,講述科學家通過時空躍遷拯救地球的故事。
啟動儀式:第五屆“鯤鵬獎”正式啟動
在頒獎典禮之后,第五屆“鯤鵬獎”正式啟動。章海蓉在致辭中提到,“鯤鵬獎”作為國內首個面向25歲以下青少年的科幻文學獎項,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她還提到,第五屆“鯤鵬獎”將在活動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拓展,通過新增原創科幻插畫和AI科幻短片等新賽道,助力科幻文學破圈跨界,提升青少年對“鯤鵬獎”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鯤鵬獎”還將加強出版發行和IP孵化支持,推動科幻文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贏。“希望每一位懷揣星辰大海的少年,都能以筆為舟、以夢為帆,在‘鯤鵬獎’的舞臺上書寫新時代的科幻篇章!”
專家共話青少年科幻創作未來
2月16日上午,作為2025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系列活動之三的“開啟科幻世界的大門——青少年科幻寫作研討會”在深科技城舉行。研討會由著名科幻作家馬傳思主持,眾多科幻文學領域知名作家、專家學者及青少年創作者,共同探討青少年科幻文學的現狀、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本次研討會旨在通過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與科學探索精神,引導他們正確理解科學與幻想的關系,把握創作趨勢和市場導向,進一步推動青少年科幻文學健康發展。
王泉根、崔昕平和尹傳紅圍繞青少年科幻文學的創作趨勢、市場需求以及科幻文學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展開了深入討論。
王泉根說,科幻文學是“面向未來的文學”,其核心在于探索人類生命與文明的哲學命題。他認為,科幻的繁榮離不開國家科技與經濟的強盛背景,科幻作品需以深刻的哲學思想為根基,否則難以具備持久生命力。崔昕平結合“鯤鵬獎”的評審經驗,總結了青少年科幻創作的年齡分層趨勢:低齡段偏好外太空冒險與機甲英雄題材,通過科技強化個人能力解決困境;高齡段則轉向地球生態、人類命運及倫理問題,如《地球融化》探討環境危機。尹傳紅從科幻功能與歷史脈絡切入,提出優秀科幻作品應具備四大特質:科學解讀奇思妙想、具象化未來圖景、探索自然奧秘及理性思考創新。他還建議“鯤鵬獎”出版作品增加創作手記與導讀,并通過媒體專欄推廣新銳作家,助力科幻文學破圈傳播。
舒偉、陳柳岐、謝梅3位教育學者則從教育角度探討了科幻文學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舒偉以工業革命為切入點,闡述了科學與文學交融共生的深刻關聯。他指出,在當下量子信息時代,創作者更應承繼這種跨學科視野,在科幻敘事中融合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讓科技創新始終服務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陳柳岐結合科幻教育實踐,強調科幻對青少年素質培養的獨特價值——激發好奇心、創造力與跨學科思維。她提到,科幻圈的“內卷”促使自身不斷進步,并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創作與比賽,在科技與人文交匯處找到個人成長路徑。謝梅則從傳播學角度解析了科幻創作的成功要素——緊扣社會痛點、跨學科知識整合及創意設計能力。她提出“興趣—跨學科—能力—方法”四步路徑,并以學生首次投稿即獲獎的案例,強調方法的重要性,如掌握敘事技巧,同時保持開放視野,從多元領域汲取靈感。
董仁威、陳楸帆、王威廉、蘇莞雯分享了各自的創作靈感來源、構思過程以及如何平衡科幻作品中的科學性與文學性。董仁威分享了他從1979年開始的科幻創作經歷,強調靈感來源于生活和對未知的探索,特別是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提到科幻創作需要結合科學性和文學性,他鼓勵青少年打破條條框框,勇于創新,創作出有獨特思想的作品。陳楸帆提到,靈感來源于生活,并推薦了《南方周末》的科學寫作營。他強調在AI時代,作家應保持獨立思考,利用AI提供的靈感進行再創作,而不是完全依賴它。他鼓勵青少年抓住生活中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王威廉強調了閱讀、思考和情感在科幻創作中的重要性。他提到閱讀科幻小說可以激發靈感,而思考則幫助構建獨特的世界觀。情感則是科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夠賦予故事更深的內涵。他鼓勵青少年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創作出多樣化的科幻作品。蘇莞雯建議,青少年通過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靈感碎片來積累創作素材,并通過切換視角來激發新的創作靈感。她分享了自己從奧運會和搶紅包等日常經歷中獲得的靈感,鼓勵青少年通過改變視角和身份來創作出獨特的科幻故事。
鄭軍和王衛英兩位專家則圍繞元宇宙與科幻文學創作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鄭軍分析了元宇宙對科幻創作的影響,認為元宇宙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創作素材和體驗。他建議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前沿科學素材庫,關注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便在未來的創作中獲得更多靈感。王衛英強調,在元宇宙時代,青少年應保持自律,合理適度利用新技術進行創作,而不是過度依賴。她鼓勵青少年多積累知識,多創作,并參加各種科幻創作比賽,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
專家和少年暢談科技與人文碰撞
2月16日下午,2025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系列活動之四“未來作家——鯤鵬少年座談會”在深科技城舉行,座談會由著名科幻作家王威廉主持。活動吸引了科幻領域眾多專家學者、作家以及歷屆“鯤鵬獎”獲獎作者參與,現場氣氛熱烈,討論深入。
在座談會上,嘉賓們圍繞多個話題展開了精彩討論。鄒華楨、鄧玉琳和蘇莞雯就科幻作品中科技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進行了探討。
鄒華楨認為,科幻作品應融合科技與人文精神,強調科技以人為本。他提到,科幻文學應關注人類情感、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傳統文明的價值,避免過度依賴科技元素而忽視人文關懷。鄧玉琳從小學教育角度出發,強調科幻閱讀應兼顧科技與人文。她建議通過辯論賽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科技與人文的關系,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蘇莞雯認為,科幻作品應具有人文關懷,作者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她強調科幻作品應反映現實生活,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打動讀者。
王衛英、董晶和陳柳岐就AI與人類作家在創作中的關系展開了討論。王衛英認為,AI無法完全取代人類作家的想象力,AI更多是工具,人類作家的創造力在于超越現有科技,提出新的理想模型。她強調,科幻作品應推動社會進步,關注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董晶認為,在寫作中AI可以幫助解決技術性問題,但無法替代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他指出,科幻作品應結合現代技術,適應新的閱讀方式,如聽書和短視頻,以擴大傳播效果。陳柳岐認為,AI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作家,但會帶來挑戰。她提到,AI可以幫助完成程序化的工作,但情感細膩的故事設定仍需人類完成。她期待未來AI能在專業領域提供更多創作支持。
在青少年作家代表發言環節,史雨昂、岑葉明、朱奕璇、呂珈瑤、劉冰馨、楊程傲等人分享了他們的創作經驗。史雨昂強調科幻創作中細節的重要性,認為科幻作品應通過生活細節展現未來世界的復雜性,并舉例說明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并將其轉化為科幻創作的素材。岑葉明認為,科幻創作應關注人與科技的關系,強調體驗的重要性。他提到,應通過觀察不同群體對科技的反應,結合自身體驗,創作出有深度的科幻作品。朱奕璇強調,講好中國科幻故事應從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出發,而非簡單堆砌符號。她指出,中國作家應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要用中國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呂珈瑤認為,中國作家在創作中要自然融入中國文化,無須刻意強調。她鼓勵青少年勇敢創作,認為創作本身就是對中國故事的傳播。盧希昊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科幻作品應融合不同文化元素,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他提到通過塑造不同國家的典型形象,可以展現全球合作對抗災難的故事。劉冰馨作為初三學生,坦言自己的科技知識儲備不足,但她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人物,構建故事模型。她鼓勵同齡人一起創作,探索科幻的無限可能。楊程傲建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幻作品應融入不同國家的文化元素,展現國際合作。她以電影《哪吒》的成功為例,提出科幻文學創作可加入外國文化元素,增強作品的國際視野。
四載耕耘,鯤鵬展翅。2025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系列活動以量子科技的硬核探索為起點,以新書發布與頒獎盛典的璀璨時刻為高潮,以專家研討的智慧碰撞為橋梁,以少年作家的創意迸發為終章,在深圳這座“科幻之城”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