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運從1月14日開始,2月22日結束,為期40天,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創紀錄的90億人次。在一個規模如此大的活動中,有一種旅途困擾也迎來了高發時刻,那就是——“暈車”!
為什么會暈車?
暈車只是俗稱,其實正式名稱叫做“暈動病”(Motion Sickness,MS),一般是指多種因素導致人體對于運動狀態錯誤感知后引起的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一系列生理反應,雖然稱為病,但本質上并不是一種疾病。暈動病不僅坐車時會出現,坐其他交通工具時也會有,甚至一般暈船的發生概率會更高,極少數人還會出現暈機。
暈動病的確切病因目前仍未明確,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說,包括前庭器官敏感性過高、耳石失重假說等,莫衷一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暈動病的本質是內耳的前庭系統與視覺感知之間的沖突,或者大腦預期與感知之間的沖突。當我們坐在疾馳的車廂內,眼睛看到的是相對靜止的內部空間,而前庭系統感受到的卻是車輛的加速、減速和轉彎。這種感知的不一致,讓大腦陷入了困惑。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哺乳動物形成了精密的平衡感知系統。前庭系統由三個半規管和耳石器組成,負責感知頭部的旋轉和加速度。視覺系統則通過眼睛捕捉外界信息,本體感覺系統通過肌肉、關節和皮膚感受身體的位置和運動。這三個系統的協調運作,讓我們能夠在空間中自如活動。然而,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車廂的密閉空間讓視覺系統失去了外部參照,而車輛的頻繁變速和轉向則持續刺激前庭系統。有科學家猜測,暈動病犯時出現的惡心、嘔吐等癥狀,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生理反應。進化過程中,如果出現這種感知的割裂,哺乳動物的大腦會誤以為身體可能中毒,所以進而引發惡心、嘔吐等保護性反應。
如何預防暈車?
1、旅途前的狀態與飲食
在踏上旅途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是預防暈車的關鍵。前一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疲勞狀態下,人體的耐受性會降低,更容易暈車。乘車前也不宜過飽或過饑,過飽可能會導致胃部不適,而過饑則可能因血糖過低而加重暈車的不適感。建議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2、暈車藥
如果既往確有暈動病發作史的,可以預備暈車藥。常見的暈車藥主要分為抗組胺類、抗膽堿類等。抗組胺類藥物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等,通過抑制組胺受體,減輕暈車引起的頭暈和嘔吐。抗膽堿類藥物如東莨菪堿,通過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惡心和嘔吐。一般可以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暈車藥,按需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暈車藥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不可過量服用。
3、乘車時的注意事項
在乘車過程中,選擇合適的位置可以有效減輕暈車癥狀。如果是坐大巴的話,盡量坐在車輛的前排,靠近窗戶的位置,這樣既可以減少顛簸和震動幅度,也可以適時開窗透氣。同時,將頭部緊靠椅背,避免大幅度晃動,盡可能與車輛融為一體。許多暈車的人,自己開車時都不會有暈車的癥狀。所以,如果坐小車在副駕位置的話,可以盡量想象自己是司機,目視遠方,讓大腦對車輛運動有一個感知預判。甚至,為了讓大腦更為確信自己在開車,也可以拿個虛擬的方向盤,或者臉盆等圓形的物體,假裝開車,只要大腦能夠預判運動變化,便會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保持車內空氣流通也非常重要。清新的空氣可以減輕因缺氧或異味刺激導致的惡心感。避免在車內閱讀書籍、看手機或玩電子設備,這些行為會讓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近距離物體上,進一步加重內耳與視覺的不協調。
還可以利用一些天然的氣味來緩解暈車。比如,將新鮮的橘皮、檸檬片、風油精或清涼油等在鼻子下聞一聞,這些清新的味道能夠刺激嗅覺神經,緩解惡心的感覺。也有報道稱生姜具有一定的天然止吐效果,暈車的話可以準備一些生姜片含服,或者備一些姜糖之類的生姜制品。方法雖然存疑,但至少也會起到一些心理暗示效果。
4、心理調節
暈車不僅是一種生理反應,還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有些人甚至在看到車或聞到汽油味時就會出現暈車癥狀,這其實是心理暗示在作祟。因此,在乘車前要保持輕松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或緊張。可以通過聽音樂、與他人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避免過度關注暈車的不適感。
當然,春節期間,其實最好的“暈車藥”是每個人對團圓的渴望。每個旅途中的朋友,希望你看了這篇文章后,都能一路平安,愉快地到家。
上一篇:冬季皮膚干燥,應該每天都敷面膜?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