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短視頻風潮可謂愈刮愈盛,從最初偏娛樂化在年輕群體開始風靡,到如今重視文化及科普屬性,越來越為中老年群體所接受。繼圖文搜索后,在短視頻平臺觀看和搜索醫療健康內容也成為新趨勢。對于中老年群體更為關注的生活常識及健康科普上,短視頻擁有明顯的優勢,移動和便捷只是表象,內容不說教,通俗易懂才是其受中老年人“青睞”的根本。
但伴隨著該類短視頻的大火,虛假欺騙信息和黑灰產業也浮出水面。近日,抖音就宣布,除了對醫療賬號和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外,為保障內容安全,目前尚不開放腫瘤治療相關內容,正逐步放開涉及腫瘤預防和早篩的科普內容。
醫療健康類科普短視頻異軍突起
北京房山的張琳阿姨退休兩年多,平時幫女兒帶外孫之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早晚去社區小公園健健身、跳跳廣場舞,其他的閑暇時間則愛刷刷抖音等短視頻,而醫療健康、生活小常識以及防詐騙類的科普短視頻則是她最喜歡的內容。“年紀大了,平時十分注意醫療健康方面的知識,一些知名醫生分享的健康相關的短視頻很實用也很容易看懂,有些甚至改變了我多年的生活陋習。”
當前,中國正在進入老年化社會,健康正成為千千萬萬跟張阿姨同年齡階層人的剛需,而不少對新鮮事物更加敏感的青年醫生也關注到了公眾的這一需求,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上海區域性的2021首屆醫生科普大賽自3月25日啟動至今,已有上千名醫生報名,共征集到千余支來自權威醫生的醫學科普視頻。而令人驚喜的是,不僅年輕醫生拍攝短視頻參與比賽,七旬老人也緊跟時代步伐,拍起了科普短視頻,將寶貴的醫學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公眾。
成功進入初選賽的上海某醫院的郁醫生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趣味十足的短視頻蘊含著參賽醫生們的無限創意和干貨知識,寄托著醫生們對職業的熱愛與情懷和對科普教育的責任,承載著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主的信息技術逐步在推動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對于醫療產業而言,讓短視頻與科普結合,讓互聯網與傳統醫療結合,無疑可以碰撞出更多價值,讓平安與健康走進進千家萬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外科副主任醫師程才,在抖音開設“才哥談心”賬號就走紅了。在回答一個網友為什么外科醫生不喜歡“擼串”時,程才在短視頻中表示,“在現在的手術中,大部分時候我們用的是一種叫電凝刀的手術器械,它切開組織的同時能利用高溫來止血,它燒烤組織的味道和我們擼串的味道非常像,像我常年做手術,聞到這個味道就知道病人高矮胖瘦、脂肪多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每天聞這個味道非常上頭,下了手術后你就不太想再聞這個味兒了。”
視頻既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又透露了外科醫生在手術臺上的秘密體驗,很快獲得了超過三十萬的點贊,甚至底下留言也變成了段子手競賽。程醫生對于自己之所以做醫療科普短視頻的解釋是,專業醫生在網絡普及正確的醫學知識、展現醫生是怎樣的群體,是相當必要且有意義的事。
專業醫療健康科普需各方合力
當然,在網絡無所不在的當下,有靠譜的醫療科普內容,也就會有健康養生謠言。
“也被一些養生謠言誤導過,不過吃過虧后,我也更加注意這些醫療健康類短視頻的發布者,只認平臺有認證的醫生發布的短視頻內容。”張琳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各個短視頻平臺內容量大,肯定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這需要用戶對內容有一定的鑒別能力,當然更需要短視頻平臺承擔起對內容及發布者的審核責任,為公眾守住醫療健康科普的“底線”。
據了解,抖音就為醫療健康科普內容設置了嚴格的準入審核機制。目前平臺僅為三甲主治醫師以上專家和國醫大師進行個人認證,公立二級以上醫院等進行機構認證。后續認證資質將對更多醫學科普力量開放。同時,對宣揚非法代孕、鑒定胎兒性別等違法違規內容和賬號,以及醫療黑灰產等,平臺也是從嚴封禁。
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抖音醫療認證賬號可以買賣等問題,抖音健康安全策略負責人張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臺安全策略對此一直有嚴格限制。“認證醫生和機構的資質目前有半年審、年審機制,同時上線了人鏡一致排查,確保獲得認證資質的人和出現在鏡頭前科普的醫生為同一人。”
其實,在短視頻平臺上,除了更為專業的醫生創作者做醫療知識科普外,也有不少普通用戶發布的健康類科普知識,這也可能成為謠言的源頭。
針對普通用戶發布的健康科普,抖音則設置了審核模型,不允許其發布涉及疾病診斷、治療、用藥等醫療科普的內容。同時也引入了健康謠言模型,如果普通用戶發布的健康知識分享觸發了模型,相關內容也會被下架,平臺還將定期公布健康謠言。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抖音就下架了近70萬個違規的醫療健康類短視頻。其中包括61.2萬個違規醫療科普的視頻和7.3萬個健康謠言視頻。同時,抖音封禁了1278個存在站外導流違規提供醫療服務、資質造假等問題的違規賬號。
從各平臺的監管和規則來看,醫療健康科普的“門檻”其實已經并不低了,不過行業人士認為,對于醫療健康科普短視頻,平臺準入審核再嚴格也無法堵住所有漏洞,同時,醫學又具有復雜性,部分內容可能存在有科學依據,但在不同應用場景、應用人群視角下有爭議的情況。這就需要醫療行業的專家與平臺創作者一起,在堅守“底線”的同時,不斷探索更合理的方式方法,共同做好醫療健康知識的科普工作。
上一篇:誰給“熟蛋返生”披上了科學外衣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