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作為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的重要措施,災害應急科普工作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什么是應急科普??如何提升公眾應急科普能力?本報特刊發相關領域專家撰寫的文章,與讀者共同探討應急科普的發展之道。
提及應急科普,就不得不說突發事件,因為應急科普應的其實就是突發事件的急。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基本上涉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類歷史上,突發事件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類事件看上去很遙遠,但每天都在發生,比如交通事故、火災、地震等等。
從時間上看,突發事件的發生有一個過程,大概可以分為突發事件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那么,不同階段進行的科普是不是都是應急科普?在日常進行的預防性的科普是不是應急科普?對這些問題,公眾看法不一,但最重要的分歧還在于應急科普是否要常態化。
一些學者認為,應急科普是針對突發事件中的問題展開的科普,突發事件的發生是應急科普的前提,與常態下開展的一般科普具有明顯的差異。所以,他們提出應急科普是針對突發事件,根據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所開展的科普。也就是說,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科普工作者與相關部門針對公眾的需求提供某方面的科技知識。
一些學者認為,應急科普是為了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在事件發生過程以及常態生活中展開的科普宣傳工作,主張應急科普常態化。提出應急科普是為了提高公眾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的科學意識及能力所開展的各種科普工作,既包括突發事件發生過程中開展的科普工作,也包括常態生活中為了提高公眾防范各種突發事件的安全意識而開展的科技宣傳工作。
還有學者給出了更廣泛的定義,認為應急科普是針對突發事件,面向公眾開展的相關知識、技術、技能的科學普及與傳播活動,其目標是提升公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心理素質和應急素養,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沖擊。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給出了其他定義,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對應的應急科普也有自己的定義,應急科普的定義也變得豐富和多樣。
應急科普在這兩年提的比較多,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初期,所有人對它都很陌生,也有一些恐懼,公眾需要科普來應對疫情,因此科普平臺、新聞媒體等都制作、傳播了很多科普內容,這些科普內容也隨著疫情的發展而不斷更新。這讓公眾意識到,應急科普很重要,應急科普的定義在學界再次被廣泛討論。之所以討論是想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是想讓接受過科普的公眾,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可以多一份泰然,少一點驚慌。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